小麦纹枯病杀菌剂 又称小眼斑病,在近几年随着种植方式、施肥、引种、气候的变化,该病发病程度逐渐上升,现已成为小麦主要病害之一。
一、发病症状
小麦苗期感病后,病部初呈暗绿色小斑,后渐扩大呈云纹状大斑。潮湿条件下,病部出现白色的菌丝体,有时出现白色粉状物。后期病部表面产生褐色菌核。以病组织表面出现褐色菌核作为其诊断识别的依据。
二、 发病规律
该病是角担菌属菌引起的一种真菌性病害,病原菌无性阶段为禾谷丝核菌。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或病残体中腐生。秋播后菌核萌发长出菌丝侵入叶鞘和茎秆。田间发病过程分5个时期。
1、冬前发病期(秋播至越冬前)。三叶期前后始见病斑,后有扩展,但病株率低,严重度低。
2、越冬静止期。越冬期病菌停止生长,病害停止扩展,病情稳定。
3、早春发病期(返青至拔节)。小麦返青后病害在株间水平扩展,病株率增加,至拔节期,严重田块病株率达100%。
4、发病高峰期(拔节至抽穗)。小麦拔节后病斑向上扩展,严重度增加,造成实性危害,严重田块出现枯孕穗。
5、停止发展期(抽穗后)茎秆变硬,阻止病菌扩展,病情稳定。发病重田遇风雨易倒伏。小麦生长中后期病部产生菌核。
三、 防治方法
应采取农业措施与化防相结合的综防措施,才能有效地控制其为害。
1、选用抗病、耐病品种
2、施肥
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增施有机肥,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配合施用氮、磷、钾肥。不要偏施、施氮肥,可改痒土壤理化性状和小麦根际微生物生态环境,促进根系发育,增强抗病力。
3、适期播种
避免早播,适当降低播种量。及时清除田间杂草。雨后及时排水。
4、药剂防治
①播种前药剂拌种 用种子重量0.2%的33%纹霉净(三唑酮加多菌灵)可湿性粉剂或用种子重量0.03%-0.04%的15%三唑醇(羟锈宁)粉剂、或0.03%的15%三唑酮(粉锈宁)可湿性粉剂或0.0125%的12.5%烯唑醇(速保利)可湿性粉剂拌种。播种时土壤相对含水量较低则易发生药害,如每kg种子加1.5kg种子加1.5mg赤霉素,就可克服上述杀菌剂的药害。②翌年春季冬、春小麦拔节期,667m2用5%井冈霉素水剂7.5g对水100kg或15%三唑醇粉剂8g,对水60kg或20%三唑酮乳油8—10g,对水60kg,12.5%烯唑醇可湿性粉剂12.5g,对水100kg或50%利克菌200g,对水100kg喷雾,防效比单独拌种的提高10%-30%,增产2%-10%。此外还可选用33%纹霉净可湿性粉剂或50%甲基立枯灵(利克菌)可湿粉400倍液。
5、生物防治
提倡施用专门药剂拌种。
6、其他防治
于小麦拔节孕穗期叶面喷洒力克麦得每6672用药量15ml,对水15—25kg,防治纹枯病,兼防小麦白粉病和锈病。
(转自农资招商网)